cao死我好湿好紧好爽动态视屏|精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季|AAA国语精品刺激对白视频|

當前位置:首頁 > APP資源 > 正文內(nèi)容

輕app案例(輕應用官網(wǎng))

APP資源1個月前 (11-22)171

摘要:明清時代的蘇州,交納賦稅最多,負擔最重,是全國最為突出的賦稅錢糧重地;絲綢、棉布及加工業(yè)和書籍刻印等大宗商品生產(chǎn)極為發(fā)達,木器制造加工業(yè)獨步全國,玉器雕琢、繡作、裱褙作、漆作、樂器、銅鐵金銀器加工業(yè)等極其精巧,是舉世聞名的商品生產(chǎn)加工中心;大規(guī)模輸出當?shù)卮笞谏唐?,輸入各種原材料,轉(zhuǎn)輸全國物資并平衡整合市場,是全國物資的流通轉(zhuǎn)輸中心;錢莊、票號等金融機構(gòu)布設密集,銀錢流通量巨大,較早行用洋銀,金融結(jié)算手段較為先進,吸納周圍城鎮(zhèn)的資本,貨幣周轉(zhuǎn)獲利較快,是高度發(fā)達的銀錢金融中心。從當時蘇州的經(jīng)濟總量、商品生產(chǎn)和商品流通來看,其中心都市的地位遠在另一工商城市杭州之上。

原載《史學集刊》2020年第3期。

明清時代,江南的經(jīng)濟和政治地位較之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此時的蘇州既是江南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國的中心城市。在明初,詩人高啟稱頌蘇州“財賦甲南州,詞華并西京”,[1]賦稅冠于全國,人文方駕兩京。因蘇州地位日益重要,萬歷三十一年(1603)統(tǒng)轄十八府州的應天巡撫衙署也正式遷到蘇州。清代,全國所有府城包括都城均只有兩個附郭縣,而自雍正時起,唯有蘇州轄有吳、長洲和元和三個附郭縣,足見蘇州的重要地位。

本文不說蘇州是人文淵藪及其活動中心,也不說蘇州引領潮流的前導地位,更不說蘇州走在社會發(fā)展前列觀念較為先進,單說蘇州特別突出的重要經(jīng)濟地位。

一、最為突出的賦稅錢糧重地

江南賦稅自唐后期起即居有極為突出的地位,當時已有“漕吳而食”的說法。明清王朝,任土作貢,視地利征收賦稅。嘉靖時,禮部尚書顧鼎臣說:“蘇、松、常、鎮(zhèn)、嘉、湖、杭七府,錢糧淵藪,供需甲于天下。”[2]江南蘇州、松江、常州、鎮(zhèn)江、嘉興、湖州和杭州七府,是全國稅糧最重之地,而稅糧最重數(shù)量最多者,其實是蘇州一府。根據(jù)萬歷《明會典》統(tǒng)計,洪武二十六年(1393),全國納稅土地8.5億畝,稅糧2944萬余石,而蘇州一府,田地985萬畝,實征稅糧281萬余石,換言之,蘇州以1%稍多一點的土地,提供了將近10%的稅糧。全國每畝納稅0.035石,而蘇州高達0.285石,蘇州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倍以上。說蘇州賦稅甲天下,毫不為過。以后稅糧比例和畝均稅糧雖然都有所下降,但蘇州獨重于全國的地位始終沒有動搖。

蘇州等江南府縣,不但交納的賦稅多,而且負擔重,每年需要輸送大量的漕糧和白糧。朝廷每年向產(chǎn)糧省份征收400萬石漕糧,其中330萬石以本色糧食交納,70萬石以折色交納。蘇州一府每年交納漕糧697 000石,占全國漕糧總數(shù)的17.4%。漕糧中,江南蘇、松、常、嘉、湖沿太湖五府,每年需交內(nèi)庫和內(nèi)廷所需號稱“天庭玉粒”的白糧21萬余石。其中蘇州一府交納62 642石,包括白熟粳米37 400石、白熟糯米5650石和俸米19592石,占白糧總數(shù)將近三分之一。

展開全文

漕糧一石,以本色運到北京,耗米加上過江費、軍丁承運費,以及征收運輸途中的抑勒等各種附加費,往往數(shù)倍于正糧,明初人說,“有二三石納一石者,有四五石納一石者,有遇風波盜賊者”。[3]明末人說,白糧一石,“通正米為四石余,始當一石。則此二十余萬,實為八十余萬石矣”。[4]甚至更有人說,“幾五石而致一石”。[5]清代乾隆時無錫人黃卬記載,地方官府“簽殷實之戶為糧長,主運事,大抵八石運米一石”。[6]即使以4石之力而運一石計算,蘇州一府運送漕糧的實際費用,已將近300萬石,負擔之重極為驚人。

二、舉世聞名的商品生產(chǎn)加工中心

蘇州具有如此雄厚的賦稅提供能力,并不全部建立在農(nóng)業(yè)發(fā)達的基礎之上,而是根植于社會生產(chǎn)特別是商品生產(chǎn)制造能力的發(fā)達。

蘇州為絲綢之府。自明代中期起,全國商品生產(chǎn)形成專業(yè)分工區(qū)域,產(chǎn)地與銷地進一步脫節(jié),民生衣著最為重要的棉布和絲綢兩大生產(chǎn)基地,均集中在江南一隅。蘇州、杭州和南京成為絲織生產(chǎn)最為發(fā)達的三大城市。絲織業(yè)成為明代蘇州最為重要的手工行業(yè),“蘇杭之幣”即絲綢是明代蘇州最負盛名的特產(chǎn)商品,明后期已形成了較為先進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生產(chǎn)關(guān)系。清中期更“比戶習織,不啻萬家,工匠各有專能,計日受值”。[7]蘇州的絲綢生產(chǎn)不獨府城特別發(fā)達,而且屬縣吳江盛澤、黃溪一帶也是“盛紡”的產(chǎn)地。明初號為“青草灘”的盛澤,其絲綢生產(chǎn)就是在府城蘇州的帶動下興起于明中期。盛紡通常是先織后染的生貨,織成后要運到染色水平最高的蘇州城染色整理。鄰府湖州的湖縐和嘉興濮院鎮(zhèn)等地所出名產(chǎn)濮綢,雙林鎮(zhèn)所出名產(chǎn)包頭絹,通常都被載運到蘇州煉染。鴉片戰(zhàn)爭后最大的絲市湖州南潯鎮(zhèn)的色絲,也需要運到蘇州加工染色,所謂“白絲繅就色鮮妍,賣與南潯賈客船。載去姑蘇染朱碧,阿誰織作嫁衣穿”。[8]

蘇州又是棉布加工基地。明清時代江南作為最大的棉布生產(chǎn)基地,棉花種植和棉布生產(chǎn)集中分布在松江一府,蘇州府常熟、太倉、崇明等縣,嘉興府嘉善、平湖等縣和常州府無錫、江陰、武進等縣,蘇州府城連同附郭三縣其實并不出產(chǎn)棉布,西洋、中亞各國盛稱的“南京布”其實并不產(chǎn)自南京。棉布織成后,需經(jīng)踹密光潔、染色等整理工序,方能批發(fā)銷售。明代,布匹踹染還分散在蘇州府城、松江府城、楓涇、朱涇和朱家角等棉布生產(chǎn)大鎮(zhèn),清代康熙年間起,卻轉(zhuǎn)移集中到蘇州城西閶門外上下塘。蘇州地方志書謂:“蘇布名稱四方,習是業(yè)者閶門外上下塘居多,謂之‘字號’。自漂布、染布及看布、行布,各有其人。一字號常數(shù)十家賴以舉火,惟富人乃能辦此。”[9]這些棉布字號,是從事棉布收購、委托染踹加工和大宗批銷布匹的商業(yè)資本主??滴跞?1693)有76家,牌記81家,康熙四十年(1701)有69家,康熙五十四年(1701)有72家,康熙五十九年(1720)有43家,乾隆四年(1739)有45家。經(jīng)營者絕大部分是徽州商人,通常經(jīng)營十數(shù)年乃至數(shù)十年,個別長達數(shù)百年。棉布字號將收購來的白布發(fā)放到450余處踹布作坊踹實平整,委托染坊染色,然后投放市場。衡之每家字號加工布匹的平均能力,可知交易興盛時每天15萬匹的布匹,基本上全由蘇州棉布字號加工。清代為人稱頌的棉布業(yè)首富徽州布商在蘇州開設“益美”字號?!耙婷馈弊痔柺紕?chuàng)于明代萬歷年間,興盛時,每年銷布百萬匹,盈利銀20萬兩,“富甲諸商,而布更遍行天下……二百年間,滇南漠北,無地不以‘益美’為美也”。[10]這個“益美”字號,道光初年領銜奏請官府減少棉布派辦量,顯然當時是江南第一號布商,[11]直到民國初年仍然存在。

輕app案例(輕應用官網(wǎng))

蘇州還是最負盛名的書籍刻印中心。明清時期,全國刻印書籍最為有名的是江南、北京和福建。三地之中,江南的蘇州、南京、杭州、湖州以及無錫、常熟等地,地域廣,刻書多,質(zhì)量最佳。明后期,文獻學家浙江蘭溪人胡應麟說:“凡刻之地有三,吳也、越也、閩也?!渚?,吳為最。……其直重,吳為最”,“凡刻,閩中十不當越中七,越中七不當吳中五,吳中五不當燕中三。(原注:此以地論,即吳、越、閩書之至燕者,非燕中刻也。)……吳裝最善,他處無及焉。”[12]雍、乾時浙江山陰人金埴說,江南三地之書風行于世,然也有優(yōu)劣,“吳門為上,西泠次之,白門為下”。[13]清中期吳江人袁棟說:“印板之盛,莫盛于今矣,吾蘇特工?!盵14]自明至清,時人一致認為,江南刻書先進發(fā)達,而實際也以蘇州為中心,蘇州所刻數(shù)量最夥,質(zhì)量最優(yōu),裝幀最為精良講究。明末蘇州刻書名滿天下的就是常熟刻書家毛晉。毛晉博雅好古,家有藏書樓汲古閣,自萬歷中葉至崇禎年間,高薪延聘文士??保瑥V招刻工,大規(guī)模、高質(zhì)量刻印各類書籍,計其品類,多達600余種,其中主要是十三經(jīng)十七史及各類子集道經(jīng)釋典。入清后,蘇州一府的紙張加工和刻書作坊集中在府城。乾隆時,印紙作坊30多家,平均每坊24人,工匠總數(shù)多達800余人。這些紙坊染印各色紙張,有丹素、胭脂、灑南紅金、高本巨紅、梅本巨紅、梅頂紅、高本紅箋金、灑本箋金、灑真本箋金、砂綠、玉版等色,分工細密。道光十七年(1837),蘇州府衙告示收繳淫書,具立議單的書坊多達65家,主要集中在閶門桃花塢及虎丘山門內(nèi),各種書籍都能梓刻。

蘇州木器制造加工業(yè)獨步全國。自明代起,蘇州器具制作之精巧,絕對天下第一。時人一致認為,蘇州的小木器及家具制造最為發(fā)達,式樣最為古樸雅致。萬歷時浙江臨海人王士性還說,即如木器制作一類,楚中與川中等地,“天生楠木……大者既備官家之采,其小者土商用以開板造船,載負至吳中則拆船板,吳中拆取以為他物料。力堅理膩,質(zhì)輕性爽,不澀斧斤,最宜磨琢,故近日吳中器具皆用之,此名香楠”。[15]香楠在楚中和川中原產(chǎn)地只用來開板造船,而到了蘇州人手里,則用以拆取以為其他物料,打造成各種器具,謀求更高的商品附加值。后來流行到全國的明式家具,實際上就是蘇式家具。當時江南其他地方,原來很少用細木家具,但因受蘇州影響,家具應用開始轉(zhuǎn)向精細,用料更為講究。嘉靖年間,上海諺稱“小蘇州”,[16]努力向蘇州看齊。萬歷時松江人范濂說:“細木家伙,如書棹禪椅之類,余少年曾不一見,民間止用銀杏金漆方棹。自莫廷韓與顧、宋兩公子用細木數(shù)件,亦從吳門購之。”[17]蘇州人崇尚的細木家具,用料考究,簡潔流暢,不事雕飾,式樣古樸,首先傳到鄰近的松江,而后風行全國。

蘇州也是玉器雕琢基地。蘇州的玉器雕琢歷史悠久,到明后期大興,大師輩出。周治、陸子岡等琢玉大師就誕生于嘉靖年間的蘇州。他們高超的雕琢技藝,頗引時人的注目。江南文壇領袖太倉人王世貞說,吾吳中陸子岡之治玉,“比常價再倍,而其人至有與縉紳坐者”。[18]休寧人詹景鳳論及當時的琢玉高手時說:“近日吳人陸子剛亦依稀唐手”。山陰人張岱更感慨,“吳中絕技,陸子岡之治玉”,“可上下百年保無敵手。但其良工苦心,亦技藝之能事”,[19]認為良工之治藝要入賞鑒家之法眼,不獨在作品的技術(shù)含量本身,還在于其中蘊含的文化素養(yǎng)。因而明末宋應星認為:“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20]意思很清晰,作為京師,北京萃聚著來自西域的玉石,也集中了全國的良玉,但琢玉水平卻以蘇州最為工巧。入清以后,蘇州的玉器雕琢更加發(fā)達,規(guī)模大,水準高,高手多。清前期,蘇州玉工用碎玉鑲嵌屏風掛屏插架等具,謂之“玉活計”,[21]頗為流行。蘇州成為清前期全國首屈一指的琢玉中心,玉器制造業(yè)超過了人們最為推崇的宋代,但玉匠保持了晚明以來的風格,以紋飾細致流動為尚。

蘇州作為全國最為重要的玉器加工中心,所需玉石主要源自新疆和闐、葉爾羌二處的老山玉,因而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廷統(tǒng)一新疆天山南北后,南疆玉石源源輸入蘇州。乾隆四十三年(1778),發(fā)生了一起震動朝野的高樸走私玉石案。葉爾羌辦事大臣高樸,令家人李?;锱c在蘇州經(jīng)營綢緞玉器的山西商人張名遠(又名張鑾)合伙,將平時積取的140余塊玉石長途走私販運到蘇州,發(fā)放給玉匠雕琢玉器,而后販賣獲利。到案發(fā)時,除了已發(fā)賣者外,搜出成造玉器100余件。張名遠出售玉石,實得紋銀12萬余兩。后來在江南地區(qū),總共查抄出的玉石多達178 761斤。[22]蘇州琢玉業(yè)的生產(chǎn)能力和玉工水平可見一斑。清中期新疆所產(chǎn)玉石除了供應京師外,其余主要是運往蘇州制造各類玉器。

蘇州玉器雕琢水平的高超,盛名聞于帝廷,乾隆帝一再吟誦。因為蘇州玉器雕琢最為發(fā)達,工藝水平最為高超,蘇州玉工也就不斷承接清宮御用玉器的制作。承接宮廷玉活計,通常有兩種做法,一是玉工由地方政府或蘇州織造選擇高手應召進宮;另一是宮廷下發(fā)玉料由蘇州玉工在當?shù)匕匆蟮褡?。前者如乾隆三?1738),造辦處官員奏:“奴才等伏思,新制冊、寶奉為永遠尊藏,字畫款式必須雕刻工整,惟精練玉工方能勝任。若即在京募選匠人,恐刻手草率,不能合式。倘將冊、寶送交蘇州遴匠鐫刻,似較迅速,但刻成之后照常交辦事件赍送來京,殊于體制未協(xié)。相應請旨,敕下蘇州織造全德,在蘇州玉工內(nèi)精選好手八人,即速送京,令其敬謹承辦,俟鐫刻全竣后仍令回蘇,庶鐫造不致需時,而辦理益昭慎重?!盵23]后者如咸豐元年(1851),清廷兩次下發(fā)蘇州鐫刻玉寶一分、玉冊14匣,字數(shù)甚多,鐫刻費工,蘇州織造瑞長為如期完工,“不惜工價,添雇好手鐫匠,晝夜盤趕”。[24]

除上述大宗商品生產(chǎn)和工藝品生產(chǎn)之外,明清時期的蘇州,即如繡作、裱褙作、漆作、樂器、銅鐵金銀器加工業(yè),以至眼鏡、鐘表制作等,“無不極其精巧”,“蘇之巧甲于天下”。[25]蘇州是江南乃至全國的重要基地,同時在很多方面為他處所不及。僅舉眼鏡為例,明后期從西洋引進后,清初蘇州就成為眼鏡制造中心。清初,吳江生員孫云球,精于測量、算指、幾何之法,兼采西方和杭州等地制造之法,擴大眼鏡種類,有老、少、花、遠、近光之類,多達72種,并著《鏡史》行世。各種眼鏡,因人而需,“量人年歲、目力廣隘,隨目配鏡,不爽毫發(fā),人人若于有生以后天復賜之以雙目也”。[26]孫制眼鏡,其法傳授給蘇州人褚三山。后來,當?shù)仄毡橹圃欤魈幜餍?,稀罕之品轉(zhuǎn)為普通之物,價格迅速下降。清前期,上萬副、十數(shù)萬副的蘇州眼鏡出口到日本,成為輸日的重要商品。

總之,明清時代,蘇州藝事之精,不但獨步江南,并且領先全國,同時其風未艾,能工巧匠傳承不絕。明中期蘇州人王锜感慨道:“凡上供錦綺、文具、花果、珍羞奇異之物,歲有所增,若刻絲累漆之屬,自浙宋以來,其藝久廢,今皆精妙?!盵27]清初吳偉業(yè)《望江南》詞謂:“江南好,巧技棘為猴。髹漆湘筠香墊幾,戧金螺鈿酒承舟,钅及鏤匠心搜?!盵28]康熙《蘇州府志》自詡:“吳人多巧,書畫琴棋之類曰‘藝’,醫(yī)卜星相之類曰‘術(shù)’,梓匠輪輿之類曰‘技’,三者不同,其巧一也。技至此乎,進乎道矣。”[29]乾隆《元和縣志》也標榜:“吳中男子多工藝事,各有專家,雖尋常器物,出其手制,精工必倍于他所。女子善操作,織紉刺繡,工巧百出,他處效之者莫能及也?!盵30]道光《蘇州府志》記載:“百工技藝之巧,亦他處所不及。”[31]蘇州工藝百業(yè),鬼斧神工,出神入化,充滿藝術(shù)韻味,迥非他地能夠比肩。

三、全國物資的流通轉(zhuǎn)輸中心

明清時期,蘇州居有極為便利的航運交通區(qū)位優(yōu)勢,奄有獨居鰲頭的商品生產(chǎn)能力,擁有深厚廣闊的江南商品生產(chǎn)腹地,不但因其自身經(jīng)濟發(fā)展,需要將綢布、書籍、家具木器、工藝品等成品源源銷往全國乃至外洋,同時還需要從全國各地輸入大量的棉花、糧食、木材、紙張、染料等生產(chǎn)原材料和食糖、雜糧等副食品,并且衣履天下、輻輳海內(nèi),充當著中轉(zhuǎn)輸送全國尤其是南北物資的重要角色。蘇州是全國最為著名的工商業(yè)城市,其工業(yè)制造地位已如前述,其商業(yè)流通功能稍為縷述如次。

明清時期的蘇州,無論是明人王士性說的“蘇、杭之幣”,還是清人孔尚任說的五大都會之一,劉獻廷說的“四聚”之一,劉大觀說的運河沿線蘇州、杭州和揚州三大城市,蘇州“以市肆勝”;無論是當?shù)厝颂埔稳莸摹把鄼{蜀柁水西東”“萬方珍貨街充集”,王穉登形容的“山委于市”,地方文獻描繪的“楓橋之米豆,南濠之魚鹽、藥材,東西匯之木簰,云委山積”,“珍奇怪偉、希世難得之寶,罔不畢集”的壯觀景象,還是達官徐階眼中的“輻湊天下水土百物”,孫嘉淦稱頌的“居貨山積,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燦若云錦”的盛況,那蘇圖說的“南貨北行,北商南販,最為衡衢”的要沖之地,其中心要旨都是在強調(diào)蘇州發(fā)揮了轉(zhuǎn)輸全國商品物資的流通功能。

蘇州的物資轉(zhuǎn)輸功能體現(xiàn)為,一是輸出當?shù)卮笞谏唐?,輸入各種原材料。江南商品銷往全國乃至海外各國,面廣量大,蔚為壯觀。例如棉布,盛時每年商品布近億匹,以運河重鎮(zhèn)臨清和長江下游蕪湖為中轉(zhuǎn)地,銷向華北、華中乃至中亞、俄國等地,明末至清前期更是通過廣州銷往西洋各國,盛稱“南京布”。明后期,江南“標布盛行,富商巨賈,操重資而來市者,白銀動以數(shù)萬計,多或數(shù)十萬兩,少亦以萬計,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爭布商如對壘”。[32]清中期,有人形容:“冀北巨商,挾資千億,岱隴東西,海關(guān)內(nèi)外,券驢市馬,日夜奔馳,驅(qū)車凍河,泛舸長江,風餐水宿,達于蘇常,標號監(jiān)莊,非松不辦,斷壟坦途,旁郡相間。吾聞之蘇賈矣,松之為郡,售布于秋,日十五萬匹焉?!盵33]興盛時,光松江一府所出的棉布,每天就多達15萬匹。

再如生絲和絲綢。江南生絲除了供當?shù)厣a(chǎn)之用,還銷向福建以至海外,數(shù)量可觀,絲綢更是暢銷全國乃至海外。萬歷時杭州人張瀚稱,“雖秦、晉、燕、周大賈,不遠數(shù)千里而求羅綺綢幣者,必走浙之東也”,[34]蘇州是必經(jīng)之地。乾隆時徐揚的一軸《盛世滋生圖》,繪有絲綢店鋪牌號十三四家,標出絲綢品種20余個,絲綢交易興盛無比。如吳江盛澤鎮(zhèn),康熙時“富商大賈數(shù)千里輦?cè)f金而來,摩肩連袂,如一都會”。[35]乾隆時則出現(xiàn)“薄海內(nèi)外寒暑衣被之所需,與夫冠婚喪祭黼黻文章之所用,悉萃而取給于區(qū)區(qū)一鎮(zhèn)。入市交易,日逾萬金,人情趨利如鶩,摩肩側(cè)頸,奔走恐后,一歲中率以為常”的壯觀景象,[36]當?shù)厝艘暈椤八暮>胖葜I帛皆來取資之”。[37]國內(nèi)貿(mào)易如此,對外貿(mào)易中生絲和絲綢更是大宗商品。明后期起,江南生絲和絲綢銷往世界各國,使得日本幕府在1715年制定正德《海舶互市新例》,以限制進口中國商品貨物和出口的銀銅數(shù)量。乾隆二十年(1755),福建巡撫鐘音奏報:“呂宋夷商供稱廣州貨難采買,所帶番銀十五萬圓要在內(nèi)地置買綢緞等物,已擇殷實鋪戶林廣和、鄭得林二人先領銀五萬圓帶往蘇、杭采辦貨物?!盵38]乾隆二十四年(1759),兩廣總督李侍堯奏報:“外洋各國夷船到粵,販運出口貨物,均以絲貨為重。每年販買湖絲并綢緞等貨,自二十萬斤至三十二三萬斤不等。其貨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販運來粵,賣與各行商,轉(zhuǎn)售外夷?!盵39]長時期、大規(guī)模的生絲和絲綢向歐洲各國的出口,也導致后者屢屢采取貿(mào)易壁壘政策。

又如書籍,單是日本一國,在江戶時代,江南梓刻的各類書籍,甚至連違禁的法律、地志等書,甫一上市,就能在日本市場上見到。18世紀中后期的燕行使者李德懋說:“近者江南之籍,輻湊于長崎,家家讀書,人人操觚,夷風漸變。”[40]道光時,另一朝鮮人李尚迪評論道:“蓋近來中國書籍,一脫梓手,云輪商舶。東都西京之間,人文蔚然,愈往而愈興者,賴有此一路耳。”[41]江南絲綢、書籍等源源輸入日本,深刻影響著日本社會,以至日本寬政十一年,即嘉慶四年(1799),日人感慨道,國中右族達官子弟,“即一物之巧,寄賞吳舶;一事之奇,擬模清人”。[42]

江南商品生產(chǎn)如此發(fā)達,銷路如此暢達,但棉花、紙張、木材、染料等原材料相對不足,需要從全國各地輸入。如棉花,明后期每年要從華北地區(qū)輸入北花,甚至從湖廣地區(qū)輸入襄花。山東、河南等植棉區(qū),由于不善織布,形成所謂“北土廣樹藝而昧于織,南土精織纴而寡于藝”的生產(chǎn)分工,從而形成“棉則方舟而鬻諸南,布則方舟而鬻諸北”的商品花、布南北流通格局。[43]乾隆二年(1737),河南巡撫尹會一仍說:“今棉花產(chǎn)于豫省,而商賈販于江南?!盵44]經(jīng)由運河的南北布、棉對流格局依舊。又如木材,明代中期起,長江運輸興起,長江上游以至川楚云貴地區(qū)的木材、礦產(chǎn)等,通過荊州、九江、蕪湖等關(guān),順流而下。川湖所產(chǎn)楠、松等木,既供宮殿營建之用,又供江南地區(qū)造船制器制作家具之用。[45]因此,明代“自江、淮以至京師,簰筏相接”。[46]蘇州一枝獨秀于全國的木器制造業(yè),就是建立在從其他地區(qū)特別是長江上中游輸入木材的基礎之上。

江南商品生產(chǎn)發(fā)達,人多地少,產(chǎn)量有限,而工業(yè)用糧消耗巨大,明后期起,米糧不敷食用。因而在原來運河流通南布北棉格局不變的情形下,運河流通又增加了北方豆糧梨棗的南下,出現(xiàn)了江南綢布船和北方雜糧船的對流航運。而長江流通則在兩淮食鹽上溯之外,又增加了上中游與下游之間米糧與綢布的對流。誠如康熙時人所說:“蘇數(shù)郡米不給,則資以食……故楓橋米艘日以百數(shù),皆洞庭人也”,“上水則綢緞布匹,下水惟米而已”。[47]

二是轉(zhuǎn)輸全國物資發(fā)揮樞紐功能。全國的商品流通以最負盛名的工商城市蘇州為轉(zhuǎn)輸中心,蘇州居于樞紐地位,南北東西物貨大流通大多經(jīng)蘇州中轉(zhuǎn)。明代運河中,“燕趙、秦晉、齊梁、江淮之貨,日夜商販而南;蠻海、閩廣、豫章、南楚、甌越、新安之貨,日夜商販而北……舳艫銜尾,日月無淹”。[48]清前期,華北、江北的豆麥、雜糧、梨棗、棉花等,南方的絲綢、棉布、木材、瓷器、書籍、鉛銅幣材等,也通過運河流通。山東、河南、安徽的豆、麥、棉花、豆餅、油、苧麻,山東的梨棗、煙葉、繭綢、腌貨,河南的酒曲、棉花、釘鐵、藥材、堿礬、煙葉,江蘇北部的酒曲、雜糧、腌臘制品,北方以至邊境的皮張,新疆的玉石,也都通過運河大量南運,而江南的綢布、書籍、雜貨、工藝品,仍然揚帆北上。吳建雍依據(jù)檔案統(tǒng)計出,乾隆四十一年(1776),經(jīng)淮安北上的綢布船達376只,雜貨船多達3896只,這是取道全國最大的物貨通道運河的南北商品流通。東南沿海,明代嘉、萬時人太倉人王世懋說:“凡福之絲,漳之紗絹,泉之藍,福延之鐵,福漳之橘,福興之荔枝,泉漳之糖,順昌之紙,無日不走分水嶺,及浦城小關(guān),下吳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計,皆衣被天下。所仰給它省,獨湖絲耳。紅不逮京口,閩人貨湖絲者,往往染翠紅而歸,織之?!盵49]在海運大興以前,福建的大部分商品,是通過此道輸入江南,這是江南與福建之間以蘇、杭為中心的商品流通。明后期,江南也需要部分上江之米。如安徽廬州出米,“吳楚間上下千里,皆資其利”。[50]來自長江上中游的上千萬石米糧經(jīng)由江南運河源源輸往蘇州和杭州,難以計數(shù)的竹木、板材依次流經(jīng)江寧、鎮(zhèn)江進入運河,通過無錫、蘇州輸往江南各地。毫無疑問,明清時期進入長江的物貨,幾乎全部是經(jīng)運河南北分流輸向各地。

三是轉(zhuǎn)輸物資到其他地區(qū)平衡整合市場。江南發(fā)達的棉布生產(chǎn)需要依賴外地棉花的輸入,其實缺口之所以如此之大,不獨在于當?shù)厮a(chǎn)本就不敷紡紗織布,還在于江南將大量優(yōu)質(zhì)棉輸出到福建等地。吳偉業(yè)說,“隆、萬中,閩商大至,州賴以饒”,“眼見當初萬歷間,陳花富戶積如山。福州青襪鳥言賈,腰下千金過百灘??椿ㄈ说交M屋,船板平鋪裝載足”。[51]乾隆早期,每年四五月南風時,劉河、川沙、吳淞、上海各口,閩粵糖船前往貿(mào)易,九十月間置買棉花回船。[52]或謂“閩粵人于二三月載糖霜來賣,秋則不買布而止買花衣以歸,樓船千百,皆裝布囊累累,蓋彼中自能紡織也。每晨至午,小東門外為市,鄉(xiāng)農(nóng)負擔求售者,肩相磨,袂相接焉”。[53]道光《乍浦備志》卷六《關(guān)梁》專門提到“置辦出口之裝載布匹者閩廣船”,說明廣東、福建一直依賴江南輸入花、布,并且?guī)缀跞怯砷}商、粵商所經(jīng)營。如此,則又形成福建蔗糖重載北上而江南棉花捆載南銷的對流局面。

清前期,江南糧食缺口增大,需要從華北輸入數(shù)百萬石豆糧,從長江中下游輸入上千萬石米糧,既因蘇州副食品和釀酒業(yè)發(fā)達,也因當?shù)厝耸秤脙r低秈米而出銷自產(chǎn)粳米以取高價,更因南鄰浙東和福建廣大地區(qū)食糧缺乏,需要轉(zhuǎn)輸接濟。雍正初年,福建人蔡世遠說:“福建之米,原不足以供福建之食,雖豐年多資于江浙,亦猶江浙之米,原不足以供江浙之食,雖豐年必仰給于湖廣。數(shù)十年來,大都湖廣之米輳集于蘇郡之楓橋,而楓橋之米間由上海、乍浦以往福建,故歲雖頻祲而米價不騰?!盵54]由長江上游、中游輸往下游的米糧,很大部分其實并非投放于蘇州市場,而是繼續(xù)前運轉(zhuǎn)輸?shù)搅苏銝|、福建地區(qū)。乾隆四年,浙江按察使鄭禪寶奏:“浙省戶口繁庶,所產(chǎn)之米不敷民食,閭閻亦鮮蓋藏,全賴江、廣客米接濟。”[55]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明后期起,蘇州的米市就特別發(fā)達,米糧交易特別忙絡。城西南濠至楓橋,“郡中諸大家之倉廩,與客販囤園棧房,陳陳相因,以百萬計”。[56]楓橋的米豆,“云委山積”??滴鯐r,楓橋市米行林立,米牙活躍,專門從事長江沿線貿(mào)易的洞庭西山商人,為擺脫米業(yè)牙人的壟斷,創(chuàng)設會館,展開與牙人的米業(yè)競爭。

四、高度發(fā)達的銀錢金融中心

蘇州既以商品生產(chǎn)和商品流通聞名于世,商品價值巨大,銀錢流通既快又多,到鴉片戰(zhàn)爭前,巍然成為東南乃至全國最大的金融中心。

作為銀錢兌換和調(diào)劑資金的信用機構(gòu),錢莊的布設在蘇州極為密集?!渡轿鲿^錢行眾商捐款人姓名碑》載,自乾隆三十一年(1766)至四十一年間,定陽公利錢行眾商按營業(yè)額抽取厘銀,其名下分列了錢莊74家。在同年代的另一塊捐厘碑中,又載錄了名稱完全不同的錢莊52家,以及捐銀3697兩的聯(lián)義會眾商。在《應墊捐輸碑》中,又可見到與乾隆三十一年名稱不同的20余家錢莊。蘇州全城僅由山西商人經(jīng)營的錢莊可能多達150家,或許是同時期錢莊數(shù)量最多的城市?!妒⑹雷躺鷪D》中就出現(xiàn)錢莊典當鋪14家。清末,蘇州大小錢莊仍有60余家。錢莊以外,山西商幫擅長經(jīng)營發(fā)放印子錢的賬局,在蘇州也很有名。蘇州人袁景瀾記:“西客放債,利息五分,逐日抽價,小印戳記,名印子錢?!盵57]

錢莊原來只從事銀兩和制錢的兌換,但遲至乾隆中期,江南地區(qū)的錢莊已突破經(jīng)營范圍,而兼營體現(xiàn)借貸活動的存放款業(yè)務。如在常熟地區(qū),乾隆四十年(1775)時便已“廣用錢票”。始用到廣用有一個過程,結(jié)合上海錢票的使用,可以推知蘇州等地始用錢票當在乾隆二十年前后。乾隆、嘉慶之際,錢鋪用票之風盛行。常熟人鄭光祖說:“我邑常、昭城市中錢鋪用票,乾隆、嘉慶間此風大行。十千百千,祗以片紙書數(shù)即可通用,輾轉(zhuǎn)相受,窮年不向本鋪點取,日積而多,存貯盈萬?!羿l(xiāng)鎮(zhèn)店口多小本經(jīng)營,福命甚薄,艷錢鋪之射利,競出百文錢小票通用,嘉慶十五六年此風最盛,頗為鄉(xiāng)里害,而其敗立見?!盵58]此種錢票,顯然是錢莊為擴大經(jīng)營規(guī)模而減少營業(yè)成本采用的簡便之法,自然為商業(yè)經(jīng)營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也充滿著隨時倒閉等不確定性風險。

隨著外國銀圓(俗稱洋錢)的廣泛使用,錢莊的兌換業(yè)務也有所擴大。明末清初,西屬美洲的銀圓通過菲律賓的馬尼拉大量流入中國,清代康熙年間開海后,到乾隆初年,閩、廣遂有洋錢使用。據(jù)說江南“乾隆以前市肆間皆用銀”,[59] 20年后“偶有洋錢,即俗所謂本洋者,尚不為交易用也,嗣后寢以盛行”,[60]或稱至“四十年時,洋錢用至蘇、杭”。[61]洋錢名稱甚多,在中國最先通行的是西屬墨西哥鑄造的本洋,有雙柱、佛頭等名稱,后來墨西哥獨立后鑄造的鷹洋,在江南市場上俗稱英洋。洋錢是稱量貨幣,以其形制劃一,含銀成色固定(每元重漕平銀7錢2分,合庫平銀7錢3分),以枚計算,攜帶結(jié)算方便,漸受歡迎。乾隆五十年(1785)后,只用佛頭一種,比價也漸增,“蘇城一切貨物漸以洋錢定價矣”,[62]洋錢兌換中國銀錢的比價也迅速上升。鴉片戰(zhàn)爭前后,洋錢大量輸入,比價上升,中國紋銀大量外流,銀錢兌換頻繁,錢莊業(yè)務量大增,作用更加重要。有些錢莊投機取巧,濫發(fā)莊票,買空賣空,大量發(fā)行超過準備金的莊票,成為無法兌現(xiàn)的死票。

典當鋪,主要為小本經(jīng)營者和貧苦民眾提供生活便利,在蘇州城鄉(xiāng)分布眾多。乾隆元年(1736),經(jīng)地方政府核定的蘇州府屬各縣典鋪,共為489戶,其中吳縣137戶,長洲63戶,元和73戶,附郭三縣共為290戶,常熟35戶,昭文44戶,吳江63戶,震澤36戶,昆山15戶,新陽6戶。這既是蘇州典鋪最多的時期,較之近鄰松江府的261戶,多出將近百分之九十,也是東南地區(qū)典鋪最多的城市。[63]典鋪“衡子母之微利,實以通民須之緩急,原系便民,非厲民也”。[64]民間“凡遇錢糧急迫,一時無措,惟向典鋪質(zhì)銀,下而肩挑負販之徒,鰥寡孤獨之輩,等錢一百、五十,以圖糊口,取之最便”。[65]由于典鋪的存在,民間在需用匱乏和青黃不接之時,將零星花布米麥之類質(zhì)當,以解燃眉之急。在江浙絲、棉產(chǎn)區(qū),典鋪資本也常常起著借貸資本的作用,為貧民所必需。

江南的金融市場結(jié)算手段先進,較為典型的是會票的使用。早在明代嘉靖、隆慶年間,蘇州、松江一帶與北京之間銀錢往來已開始使用會票,但似乎尚不普及。康熙初年,太倉人陸世儀說:“今人家多有移重貲至京師者,以道路不便,委錢于京師富商之家,取票至京師取值,謂之‘會票’。此即飛錢之遺意”,[66]其時蘇州與北京之間以會票來完成款項撥兌已較為常見。可能成書于清初的《豆棚閑話》提到,徽商興哥到了蘇州,“不一月間,那一萬兩金錢,俱化作莊周蝴蝶。正要尋同業(yè)親戚,寫個會票,接來應手”。[67]徽商在蘇州經(jīng)營,采用會票借兌,會票可以作為信用憑證,在當?shù)貎度‖F(xiàn)銀。而且此類情形已經(jīng)進入小說,可見已經(jīng)相當流行。1982年,北京前門外打磨廠日成祥布店遺留下來的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到二十五年(1686)間的23張會票實物被發(fā)現(xiàn),[68]從而可知清初不同地區(qū)的商人經(jīng)常利用會票完成款項的撥兌以清算經(jīng)濟往來。乾隆四十三年發(fā)案的高樸私鬻玉石案,涉案商人通過會票匯兌銀兩的就有多起。會票的普遍使用,說明在專業(yè)匯兌銀錢的票號出現(xiàn)之前,蘇州與北京等地通過票據(jù)結(jié)算商業(yè)往來已相當常見。

山西票號自道光初年興起后,蘇州成為南方城市票號最為集中的地方,山西商幫控制了蘇州的票號錢莊業(yè)務。光緒十年(1884),時人回憶:“昔年票號皆薈萃蘇垣,分號于滬者只有數(shù)家,資本無此時之巨,專以匯兌為交易,而不放‘長期’。軍興以來,藏富于官票,結(jié)交官場,是以存資日富”,[69]這說明太平天國以前,票號集中在蘇州。

清代前中期蘇州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還體現(xiàn)在如下兩方面:一是蘇州貨幣周轉(zhuǎn)獲利較快。道光二十四五年間,蔚泰厚京師分號致信蘇州分號稱:“按現(xiàn)下京、蘇之利,雖則相似,唯京利不甚蘇利快,且更換之間,遲壓日期,全是算盤?!盵70]這透露出當時北京、蘇州之間貨幣流通量既大且速的信息。二是蘇州以外的江南城鎮(zhèn),通常將現(xiàn)銀解往蘇州存貯流通??滴蹰_海直到乾隆末年,太倉劉河鎮(zhèn)是東北大豆外銷的最大市場,乾隆前期興盛時,山東和江南省的豆船字號集中開設分號,留下具體名稱的分別為31家和59家,加上未知具體名稱的,總量可能有百家。這些字號南輸?shù)拇蠖辜岸诡惿唐?,年交易量達上千萬石,價值銀上千萬兩。劉河鎮(zhèn)因為豆貨交易量巨大,現(xiàn)銀結(jié)算繁難,字號與豆行業(yè)內(nèi)定例,不再每日結(jié)算,或每筆結(jié)算,而是定為標期,每十天一標,逢六之日為標期,即每月的六日、十六日、二十六日送上標銀清算即可。交易有了固定的標期,克服了“或擁貨而無銀,或有銀而無貨”的不便,可隨時交易,交易豆行按期付銀,購入豆貨的內(nèi)客也準期付銀。鎮(zhèn)上結(jié)算的豆業(yè)字號標銀,并不存留在鎮(zhèn)上,而是采用標銀的形式隨即解往蘇州。所謂“俱以劉河為聚貨之區(qū),以蘇城為聚財之地,逢期收銀,皆解送于蘇城”。這些“送標之船,每標動以廿萬”,[71]銀數(shù)相當可觀。劉河與蘇州之間相距一百多里,水路港汊,解送銀兩的船只風險很大,為確保駛往蘇州城的標船的安全,豆船字號特別是標銀量大的山東豆船字號,從布政司衙門申領了鳥槍、火藥、兵器,又特意從山東老家聘請拳棒教師,專程押運。清前期蘇州發(fā)達的金融市場,正是依賴包括劉河豆業(yè)字號在內(nèi)的商品流通造就的。[72]這些事例透露出,蘇州是清前期最大的金融市場和銀錢結(jié)算中心。

自典鋪到錢莊的布設,自會票到票號的信用形式和頻繁使用,自銅錢、銀兩和洋銀的兼行流通并自由兌換,蘇州是最先行用洋銀的江南城市,有著其時最為完善發(fā)達的金融市場。在上海的金融市場興起之前,蘇州長時期內(nèi)是東南地區(qū)最大的金融中心。

余論:蘇州經(jīng)濟中心地位在杭州之上

唐代以來,東南都會,一向蘇杭并稱。南宋定都杭州,杭州地位上升,但以蘇州等地的經(jīng)濟實力為后盾。明清時代,蘇州和杭州都是江南名城、運河重鎮(zhèn)。明中期太倉人陸容說:“江南名郡,蘇杭并稱,然蘇城及各縣富家,多有亭館花木之勝,今杭城無之,是杭俗之儉樸愈于蘇也。”[73]是儉是奢,某種意義上是經(jīng)濟發(fā)展程度的反映。弘治元年(1488),朝鮮人崔溥說:“江南之中以蘇、杭為第一州。”[74]嘉靖時上海人陸楫說:“今天下之財賦在吳越……蘇、杭之境為天下南北之要沖,四方輻輳,百貨畢集?!盵75]乾隆時蘇州人沈德潛說,杭州自南宋建都以來,凡人民之眾,財賦之充,城池井邑之壯,衣冠文物之華,以及商賈百貨之交會,冠于他州,談者將其與南京、蘇州并稱。[76]

蘇杭并稱,只是大體而論,而且重在文化地位,若是細分,若論經(jīng)濟地位,硬要定個高下,無疑蘇州在前,杭州在后。康熙時劉獻廷列舉全國都會“四聚”之地,東部列了蘇州,而杭州只是“分其勢”而已。劉大觀和李斗雖然認為蘇州、杭州和揚州三個城市“不可軒輊”,但“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要論經(jīng)濟,蘇州最具代表。這種看法,已是時人的一致看法。嘉、道之際的常熟人鄭光祖說:“寺廟之盛莫過杭州,園庭之盛莫過揚州?!盵77]嘉慶二年(1797),朝鮮使者李德懋與蘇州秀才筆談,詢問蘇杭優(yōu)劣,答稱:“江山勝概,杭勝于蘇,閭閻繁華,蘇勝于杭。”[78]杭州湖光山色和廟宇之盛,最為突出,而若論經(jīng)濟總量和地位,蘇州遠在杭州之上。

這一點,在商品流通和商稅征收上也能清晰反映出來。蘇州西北30里的滸墅關(guān)和杭州北郊的北新關(guān),既是運河南端的兩個稅關(guān),也是運河全程七大稅關(guān)中的兩個重要稅關(guān),直接地反映了蘇杭兩城的經(jīng)濟情形。滸墅關(guān)“為南北往來要沖,舟航喧集,商賈駢至,課額甲于他省”。[79]北新關(guān)“尤為東南都會,聯(lián)亙閩粵,表里江淮,稱巨區(qū)焉”。[80]明代八大鈔關(guān)稅收及其比例顯示,萬歷時期,蘇州滸墅關(guān)和杭州北新關(guān)兩關(guān)稅收分別為白銀4.5萬兩和4萬兩,天啟年間兩關(guān)分別為白銀8.75萬兩和8萬兩,滸墅關(guān)均多于北新關(guān)。[81]入清后,滸墅關(guān)的地位更為重要。自雍正到乾隆前半期,滸墅關(guān)每年征稅平均在銀50萬兩左右,是運河沿線征稅最多的榷關(guān)。嘉慶四年,朝廷再次確定榷關(guān)盈余銀兩數(shù),滸墅關(guān)最多,達235 000兩,北新關(guān)較少,為65 000兩。[82]道光十一年(1831),清廷再次厘定各關(guān)稅收正額和盈余銀:滸墅關(guān)仍然最多,為421151兩,北新關(guān)第三,為188 054兩,[83]后者不到前者的一半。

杭州的商品流通功能無法比肩蘇州。因為蘇州在運河沿線和東南地區(qū)具有強大無比的商品生產(chǎn)和轉(zhuǎn)輸功能,清代前期的商品流通,多以蘇州為集散中心,通過蘇州再轉(zhuǎn)輸江南廣袤地區(qū)。乾隆初年浙江巡撫納蘭常安深為感慨地說:“近人以蘇杭并稱,為繁華之郡,而不知杭人不善營運,又僻在東隅,凡自四遠販運以至者,抵杭停泊,必卸而運蘇,開封出售,轉(zhuǎn)發(fā)于杭。即如嘉湖產(chǎn)絲,而纟由緞紗綾于蘇大備,價頗不昂。若赴所出之地購之,價反增重,貨且不美?!盵84]清中期經(jīng)由運河的商品,不在起點或終點杭州啟封,而在蘇州啟封,而后分散江南各地,杭州的地位較之蘇州相距甚遠。不只外地商品,即便杭州等地所出大宗商品,也以蘇州為集散地。杭世駿說,杭州饒蠶績之利,各色綢緞銷向全國,“衣被幾遍天下,而尤以吳閶為繡市”。[85]遠距離大規(guī)模商品運輸以蘇州為起始地或轉(zhuǎn)輸?shù)?,以至于道光中期,從廣州入口的外洋鴉片,“由海路運至上??h入口,轉(zhuǎn)販蘇州省城或太倉、通州各路,而大分則歸蘇州,由蘇州分銷全省及鄰境之安徽、山東、浙江等處地方”。[86]至遲自乾隆初年到道光中期,東南地區(qū)商品流向一直以蘇州為唯一樞紐,蘇州無疑擁有獨一無二的重要經(jīng)濟地位。

總而言之,明清時代,雖曰蘇杭并列,但若進一步深究,不說蘇州的人文盛于杭州,大型文化學術(shù)活動多在蘇州舉辦,不說思想觀念蘇州導引杭州等地,也不說生活方式服飾裝扮始自蘇州效于杭州,單說蘇州的經(jīng)濟總量、商品生產(chǎn)和商品流通,蘇州中心都市的地位實在杭州之上,殆無疑義。明清時代的蘇州,毫無疑問是全國最為突出的賦稅錢糧重地,在國家財政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其重要的賦稅財政地位,奠立在舉世聞名的商品生產(chǎn)加工中心之上,有賴于源源不斷的大規(guī)模商品流通輸送,倚靠著高度發(fā)達的銀錢金融體系。蘇州,是上海興起為全國最大都會之前最具盛名的經(jīng)濟中心和人文重地。

注釋:

[1] (明)高啟著,(清)金檀輯注,徐澄宇、沈北宗校點:《高青丘集》卷一《樂府·吳趨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頁。

[2] (明)顧鼎臣著,蔡斌點校:《顧鼎臣集·顧文康公文草》卷二《懇乞天恩飭典憲拯民命以振舉國大計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58頁。

[3] (明)杜宗桓:《上巡撫侍郎周忱書》,正德《松江府志》卷七《田賦中》,第17-18頁。

[4] (明)侯先春:《民運事宜考》,萬歷《重修常州府志》卷六《錢谷志三·征輸》,第54頁。

[5] (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原編第7冊《常鎮(zhèn)·額賦》,《四部叢刊三編》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7頁。

[6] (清)黃卬:《錫金識小錄》卷一《備參上·官兌官運略》,光緒二十三年刻本,第3頁。

[7]乾隆《元和縣志》卷一六《物產(chǎn)》,第10頁。

[8] (清)沈樹本:《城南棹歌》,咸豐《南潯鎮(zhèn)志》卷二二《農(nóng)桑二》,同治二年刻本,第26頁。

[9]乾隆《元和縣志》卷一○《風俗》,第7頁。

[10] (清)許仲元著,范義臣標點:《三異筆談》卷三《布利》,重慶出版社1996年版,第81頁;范金民:《清代江南棉布字號探析》,《歷史研究》,2002年第1期。

[11] (清)陶澍:《陶云汀先生奏疏》卷二二《蘇省派辦布匹逾額懇請酌減折子》,《陶澍全集》第2冊,岳麓書社2010年版,第86-91頁。

[12]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四《經(jīng)籍會通四》,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頁。

[13] (清)金埴撰,王湜華點校:《不下帶編》卷四,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65頁。

[14] (清)袁棟:《書隱叢說》卷一三“活字板”條,(清)王維德等撰,侯鵬點校:《林屋民風》(外三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712頁。

[15] (明)王士性著,呂景琳點校:《廣志繹》卷四《江南諸省》,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96頁。

[16] (明)陸楫:《蒹葭堂稿》卷六《禁奢》,《續(xù)修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4冊第640頁。

[17] (明)范濂:《云間據(jù)目抄》卷二《紀風俗》,《筆記小說大觀》第13冊,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111頁。

[18] (明)王世貞:《觚不觚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商務印書館影印本,1986年,第1041冊第440頁。

[19] (明)張岱撰,馬興榮點校:《陶庵夢憶》卷一“吳中絕技”條,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0-21頁。

[20] (明)宋應星著,潘吉星譯注:《天工開物譯注》卷下《珠玉第十八·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頁。

[21]民國《吳縣志》卷七九《雜紀二》,第29頁。

[22]《高樸私鬻玉石案·楊魁折》,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輯:《史料旬刊》第19期,故宮博物院文獻館1931年版,第670-671頁;《高樸私鬻玉石案·薩載寅著折》,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輯:《史料旬刊》第20期,第707-709頁。

[2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編:《清宮內(nèi)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第43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238頁。

[24] (清)瑞長:《為呈請寬限事》(咸豐元年九月一日),《內(nèi)務府·來文》,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441-5-50-2,第2464包。

[25] (清)納蘭常安:《宦游筆記》卷一八《江南三·匠役之巧》,臺北廣文書局影印本,1971年,第947-948頁。

[26] (清)張若羲:《孫云球眼鏡法序》,(清)陸肇域、(清)任兆麟編纂,張維明校補:《虎阜志》卷六《物產(chǎn)》,古吳軒出版社1995年版,第396頁。

[27] (明)王锜撰,張德信點校:《寓圃雜記》卷五“吳中近年之盛”條,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42頁。

[28] (清)吳偉業(yè)著,李學穎集評標校:《吳梅村全集》卷二一《詩后集十三·望江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37頁。

[29]康熙《蘇州府志》卷七八《人物·藝術(shù)傳》,第1頁。

[30]乾隆《元和縣志》卷一○《風俗》,第4頁。

[31]道光《蘇州府志》卷一四九《雜志五》,第11頁。

[32] (清)葉夢珠撰,來新夏點校:《閱世編》卷七《食貨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57-158頁。

[33] (清)欽善:《松問》,(清)賀長齡、(清)魏源等編:《清經(jīng)世文編》卷二八《戶政三》,中華書局影印本,1992年,第694頁。

[34] (明)張瀚撰,蕭國亮點校:《松窗夢語》卷四《商賈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5頁。

[35]乾隆《吳江縣志》卷五《物產(chǎn)》,第34頁。

[36] (清)仲周需:《跋》,乾隆《盛湖志》,第1頁。

[37]乾隆《盛湖志》卷上《分野》,第1頁。

[38]《乾隆朝外洋通商案》,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輯:《史料旬刊》第12期,第427頁。

[39]《乾隆二十四年英吉利通商案》,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輯:《史料旬刊》第5期,第158頁。

[40] [朝]李德懋:《青莊館全書》卷六四《蜻蛉國志·藝文》,《韓國文集叢刊》第259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9年版,第162頁。

[41] [朝]李尚迪:《恩誦堂集》續(xù)集文卷二《讀蔫錄》,《韓國文集叢刊》第312冊,第242頁。

[42] [日]中川忠英編著,力克、孫玄齡譯:《清俗紀聞·序二》,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頁。

[43] (明)王象晉:《棉譜小序》,(明)王象晉纂輯,伊欽恒詮釋:《群芳譜詮釋》(增補訂正),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5年版,第155頁。

[44] (清)尹會一:《敬陳農(nóng)桑四務疏》,(清)賀長齡、(清)魏源等編:《清經(jīng)世文編》卷三六《戶政一一》,第891頁。

[45] (明)王士性著,呂景琳點校:《廣志繹》卷四《江南諸省》,第96頁。

[46] (明)歸有光著,周本淳校點:《震川先生集》卷二五《通議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公行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83頁。

[47] (清)王維德等撰,侯鵬點校:《林屋民風》卷七《民風四》,第151、307頁。

[48] (明)李鼎:《李長卿集》卷一九《借箸篇·永利第六》,萬歷四十年刻本,第10頁。

[49] (明)王世懋:《閩部疏》,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2頁。

[50] (明)楊循吉:《廬陽客記·物產(chǎn)》,《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齊魯書社影印本,1997年,史部第247冊,第669頁。

[51] (清)吳偉業(yè):《梅村家藏稿》卷一○《木棉吟并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79、280頁。

[52]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文獻股:《宮中檔乾隆朝奏折》第5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82年版,第689頁。

[53] (清)褚華:《木棉譜》,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1頁。

[54] (清)蔡世遠:《與浙江黃撫軍請開禁書》,(清)賀長齡、(清)魏源等編:《清經(jīng)世文編》卷四四《戶政一九》,第1065頁。

[55]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奏折匯編——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24頁。

[56]嘉靖《吳邑志·五龍橋險要圖說》,第3頁。

[57] (清)袁景瀾撰,甘蘭經(jīng)、吳琴校點:《吳郡歲華紀麗·吳俗諷喻詩》,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86頁。

[58] (清)鄭光祖:《一斑錄》卷二《人事》,《海王邨古籍叢刊》本,中國書店1990年版,第3頁。

[59]參見光緒《松江府續(xù)志》卷五《風俗》,第15頁。

[60] (清)諸聯(lián):《明齋小識》卷一二“洋錢”條,同治四年吳趨亦西齋刊本,第1頁。

[61] (清)鄭光祖:《一斑錄·雜述四》“洋錢通用”條,《海王邨古籍叢刊》本,第12頁。

[62] (清)鄭光祖:《一斑錄·雜述六》“洋錢”條,《海王邨古籍叢刊》本,第44頁。

[63]乾隆《蘇州府志》卷一一《田賦四》,第16頁;同治《蘇州府志》卷一七《田賦六》,第3頁;嘉慶《松江府志》卷二八《田賦志·雜稅》,第22頁。

[64]《常熟縣給帖勒石永禁借端釁擾典鋪碑》(順治十三年),蘇州歷史博物館等編:《明清蘇州工商業(yè)碑刻集》,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85頁。

[65]《常熟縣議典鋪取息等事理碑》(康熙四十二年),蘇州歷史博物館等編:《明清蘇州工商業(yè)碑刻集》,第188頁。

[66] (清)陸世儀:《論錢幣》,(清)賀長齡、(清)魏源等編:《清經(jīng)世文編》卷五三《戶政二七》,第1280頁。

[67] (清)艾衲居士編:《豆棚閑話》第三則《朝奉郎揮金倡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8頁。

[68]汪宗義、劉宣輯錄:《清初京師商號會票》,《文獻》,1985年第2期。

[69]《答陽居十采訪滬市公司情形書》,《申報》,1884年1月12日,第3版。

[70]黃鑒暉等編:《山西票號資料》(增訂本)下部第二編,山西經(jīng)濟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4頁。

[71] (清)金端表輯:《劉河鎮(zhèn)記略》卷五《盛衰》,道光三年稿本,第19、20頁。

[72]參見范金民:《清代劉家港的豆船字號——〈太倉州取締海埠以安海商碑〉所見》,《史林》,2007年第3期。

[73] (明)陸容撰,佚之點校:《菽園雜記》卷一三,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56頁。

[74] [朝]崔溥:《漂海錄》卷一,樸元熇校注:《崔溥漂海錄校注》,上海書店出版社2013年版,第80頁。

[75] (明)陸楫:《蒹葭堂稿》卷六《禁奢辨》,《續(xù)修四庫全書》本,第1354冊第640頁。

[76] (清)沈德潛著,潘務正、李言編輯點校:《沈德潛詩文集·沈歸愚詩文鎬·文稿·杭州府圖說》,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889頁。

[77] (清)鄭光祖:《一斑錄·雜述六》“名園感舊”條,《海王邨古籍叢刊》本,第16頁。

[78] [朝]李德懋:《入燕記》下,[韓]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第57冊,韓國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版,第302頁。

[79] (清)舒明阿:《序》,道光《滸墅關(guān)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80] (清)顧豹文:《北新榷關(guān)馬公公廉實政碑記》,雍正《北新關(guān)志》卷一五《文詞·碑記》,雍正九年刻本,第62頁。

[81] (清)孫承澤著,王劍英點校:《春明夢余錄》卷三五《戶部一·鈔關(guān)》,北京出版社2018年版,第592頁。

[8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嘉慶四年三月十八日),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影印本,2000年,第4冊第105頁。

[83]倪玉平:《清朝嘉道關(guān)稅研究》,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8頁。

[84] (清)納蘭常安:《宦游筆記》卷一八《江南三·南廒貨物》,臺北廣文書局影印本,1971年,第950-951頁。

[85]《吳閶錢江會館碑記》(乾隆三十七年),蘇州歷史博物館等編:《明清蘇州工商業(yè)碑刻集》,第19頁。

[86]蔣廷黻編:《籌辦夷務始末補遺(道光朝)》第2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634頁。

End

經(jīng)典課程: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西方政治史上最重要的 25 本書,都在這里了許子東用一年時間陪你讀完100本小說,他是認真的徐賁:但丁、莎士比亞......這些文藝復興時期經(jīng)典為何有必要精讀?我們翻遍了100年心理學史,把你想看的都挑出來了葛兆光:用故事講透全球史,解答你對世界的好奇劉心武揭秘《金瓶梅》——生死愛欲與世間萬象

52倍人生——戴錦華的電影課《統(tǒng)一與分裂》之后,葛劍雄又提供了哪種看懂中國史的方法?社會熱點背后,要看透社會運作的邏輯文明的崩潰,為什么總是那么猝不及防?馬勇:中華文明通史??隆⒑5赂駹?、愛因斯坦,他們思考的話題,其實與你息息相關(guān)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由飛速云SEO網(wǎng)絡優(yōu)化推廣發(fā)布,如需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m.smallwaterjetsystem.com/post/124235.html

標簽: 輕app案例
分享給朋友:

“輕app案例(輕應用官網(wǎng))” 的相關(guān)文章

武漢app定制開發(fā)公司(武漢app定制開發(fā)公司怎么樣)

武漢app定制開發(fā)公司(武漢app定制開發(fā)公司怎么樣)

1華盛恒輝科技有限公司 上榜理由華盛恒輝是一家專注于高端軟件定制開發(fā)服務和高端建設的服務機構(gòu),致力于為企業(yè)提供全面系統(tǒng)的開發(fā)制作方案在開發(fā)建設到運營推廣領域擁有豐富經(jīng)驗,在教育,醫(yī)療,APP,管理,商城,人工。 三整體評估選擇開發(fā)公司,一定要進行整體評估,一是評估自身,二是評估對方四跟進速度好的AP...

keepappcancel的簡單介紹

keepappcancel的簡單介紹

大部分的健身app提供健身訓練計劃教練課程分享打卡社區(qū)等功能,一些健身軟件還提供記錄體重變化和飲食習慣分析等功能下面為大家提供了幾款方便實用的健身app,一起來看看吧!1KeepappKeep是一款目前非常受歡迎的移動健身指導健身應用,是。 根據(jù)查詢百度經(jīng)驗得知,如果您不想繼續(xù)使用keep的會員服務...

網(wǎng)站類app(網(wǎng)站類型有哪些)

網(wǎng)站類app(網(wǎng)站類型有哪些)

1、2旅游app排行榜前十名3旅游的app有哪些4旅游攻略app排行榜前十名口碑最好的旅游軟件有哪些?口碑好的旅游軟件去哪兒攜程旅行窮游驢媽媽旅游螞蜂窩自由行一去哪兒去哪兒APP是國內(nèi)較大的一家旅游出行APP,上面有旅游。 2、2AppmakriOS,WindowsPhone,AndroidAppM...

快手app成人短視頻(快手app成人短視頻怎么下載)

快手app成人短視頻(快手app成人短視頻怎么下載)

1、首先,打開快手應用,然后點擊右下角的“我的”按鈕在個人主頁上方會出現(xiàn)一個“青少年模式”的選項,點擊進入在青少年模式頁面上,你需要進行實名認證以證明你已經(jīng)滿足使用成年版的條件完成實名認證后,你可以點擊頁面上的。 2、快手成年版可以通過以下步驟打開1 打開快手App首先,在手機上找到并打開已經(jīng)安裝好...

app應用開發(fā)哪里做得好(各種app開發(fā)的是學什么專業(yè)的)

app應用開發(fā)哪里做得好(各種app開發(fā)的是學什么專業(yè)的)

北京華盛恒輝科技有限公司東軟集團海輝軟件等都不錯北京華盛恒輝科技有限公司hivekion是一家專注IT產(chǎn)品研發(fā)與服務的企業(yè),是全球領先的IT解決方案提供商東軟以軟件技術(shù)為核心,通過軟件與服務的結(jié)合,軟件與制造的。 其實市場上做APP的也有好多公司,但是每一個公司他主營都不一樣,因為每個公司技術(shù)的專業(yè)...

app軟件開發(fā)制作方案(app軟件開發(fā)制作方案怎么做)

app軟件開發(fā)制作方案(app軟件開發(fā)制作方案怎么做)

從最初與客戶了解需求功能到最終的測試上線,一個完整的APP就被開發(fā)出來了如同其他軟件開發(fā)一樣,APP的整個生命周期都是需要緊扣用戶需求的,一旦脫離用戶需求,就極可能開發(fā)出質(zhì)量差用戶不認可的APP軟件,這是許多APP開發(fā);就可以聯(lián)網(wǎng)進行系統(tǒng)內(nèi)測,參與人員包括項目需求方和開發(fā)公司測試人員,可以下載并安裝...